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4的博文

《國故論衡·小學略說》讀書筆記(二)

 原文: 談、蒸、侵、冬、東諸部,少不審則如陽。然其言之自別。《釋名》云:風,兗、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風、氾也;青、徐掞口開唇推氣言之,風、放也。放在陽為開唇,風氾在侵、談為合唇。區以別矣,焉可憮也。 翻译: 谈、蒸、侵、冬、东等韵部,如果稍微不仔细审音,就会听起来像阳韵。然而,它们的发音是不同的。《释名》中说:风,在兗州、豫州、司州、冀州等地,发音时嘴横向张开,双唇合拢,说的是风的读音近似于氾(-m尾);在青州、徐州等地,发音时嘴向外张开,双唇分开,说的是风的读音近似“放”(-ŋ尾)。“放”在阳韵中发音是开唇的,风氾在侵、谈等韵部中发音是合唇的。两者的区别已经很明确了,怎么能感到迷惑呢? 解释: 谈、蒸、侵、冬、东等韵部的音(双唇鼻音-m): 这些韵部发音时,嘴唇闭合形成双唇鼻音,例如/m/。 例如:谈(tan):/tam/、冬(dong):/tuŋ/ 阳韵中的音(后鼻音-ŋ): 阳韵中的发音特征是开唇并发后鼻音,例如/ŋ/。 例如:风(feng):/fjɐŋ/ 具体音标(中古汉语): 合唇音(双唇鼻音-m): 谈(tan):/tam/ 冬(dong):/tuŋ/ 侵(qin):/tsʰim/ 东(dong):/tuŋ/ 蒸(zheng):/tʂɨŋ/ 开唇音(后鼻音-ŋ): 风(feng):/fjɐŋ/ 放(fang):/fɑŋ/ 总结: 谈、蒸、侵、冬、东等韵部的发音是双唇鼻音/m/,嘴唇闭合。 阳韵的发音是后鼻音/ŋ/,嘴唇分开。 这段话强调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鼻音韵尾在发音时的区别,分别是双唇鼻音/m/和后鼻音/ŋ/,并通过《释名》中的解释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发音特点。这些音标反映了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

读《國故論衡·小學略說》筆記(一)

 孔氏《詩聲類》列上下兩行,為陽聲陰聲,其陽聲即收鼻音,陰聲非收鼻音也。然鼻音有三孔道:其一侈音,印度以西皆以半「摩」字收之,今為談、蒸、侵、冬、東諸部,名曰撮唇鼻音;其一弇音,印度以西皆以半「那」字收之,今為青、真、諄、寒諸部,名曰上舌鼻音;其一軸音,印度以「央」字收之,不待撮唇上舌,張口氣悟,其息自從鼻出,名曰獨發鼻音。夫撮唇者使聲上揚,上舌者使聲下咽,既已乖異,且二者非故鼻音也,以會厭之氣。被閉距於唇舌,宛轉趨鼻以求渫宣,如河決然。獨發鼻音則異是。印度音「摩」「那」皆在體文,而「央」獨在聲勢,亦其義也。 翻译: 孔氏的《诗声类》将声音分为上下两行,分别为阳声和阴声。阳声包含鼻音,阴声则不包含鼻音。然而,鼻音有三种发音方式: 侈音:在印度以西的地区,这种鼻音用半个“摩”音表示。现在属于谈、蒸、侵、冬、东等韵部,这种鼻音被称为撮唇鼻音。 弇音:在印度以西的地区,这种鼻音用半个“那”音表示。现在属于青、真、諄、寒等韵部,这种鼻音被称为上舌鼻音。 轴音:在印度,这种鼻音用“央”音表示。发音时不需要撮唇或上舌,只需张口呼气,气流自然从鼻子出来,这种鼻音被称为独发鼻音。 解释: 孔氏《诗声类》将声音分为上下两行,分别为阳声和阴声。阳声包含鼻音,而阴声不包含鼻音。然而,鼻音有三种发音方式: 侈音(-m): 在印度以西的地区,这种鼻音用半个“摩”音表示。现在属于谈、蒸、侵、冬、东等韵部,这种鼻音被称为撮唇鼻音。 发音方式:双唇闭合,气流从鼻腔通过,例如英语的“map”中的/m/。 弇音(-n): 在印度以西的地区,这种鼻音用半个“那”音表示。现在属于青、真、諄、寒等韵部,这种鼻音被称为上舌鼻音。 发音方式: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从鼻腔通过,例如英语的“nap”中的/n/。 轴音(-ŋ): 在印度,这种鼻音用“央”音表示。发音时不需要撮唇或上舌,只需张口呼气,气流自然从鼻腔出来,这种鼻音被称为独发鼻音。 发音方式:舌根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例如英语的“sing”中的/ŋ/。 撮唇鼻音:这种发音使声音上扬,即发-m音时,双唇闭合,气流从鼻腔通过。 上舌鼻音:这种发音使声音下沉,即发-n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从鼻腔通过。 独发鼻音:这种发音方式不同于前两者,不需要任何唇舌的动作,只需张口呼气,气流自然从鼻腔通过,即发-ŋ音时,舌根抵住软腭,气流从鼻腔通过。 这两种鼻音(-m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