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籍有關眼鏡的記載,稱“金目”或者“靉靆”。
《淮南子·泰族》:“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則說;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快射。”這裡,金目跟“官準”、“權衡”並說,可見是一種儀器,能夠讓人們看得更遠,更清晰。
高誘注:“金目,深目,所以望遠近射準也。”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臨部》:“金,今時眼鏡之類。或曰借為深,亦通。”
近代發現居岩漢簡中常見“金目”一詞,清姚範援鶉堂筆記四八雜識疑金目類似後世眼鏡之物。
淮南子,名劉安,漢朝皇帝劉邦之孫,生活于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22年。可見,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使用眼鏡之類的工具增強視力。
趙希鵠在1240年左右寫成的《洞天清錄》中, 有這樣的一段記錄:“靉靆”與大錢幣相像,顏色像雲母。老人在眼花和視力減退後無法讀書,所以把“靉靆”戴在眼睛 上,然後,他們能再次集中視線,字的筆畫也顯得更加清晰。
趙希鵠的紀錄比義大利的相關文獻早了半個世紀。
明朝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刊於明萬曆元年, 公元1573年)中如此寫道:“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大如錢形,質 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 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 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靉靆也’。”
金末元初劉祁所著的《歸潛志》記載,墨鏡是用煙晶製造的,一般只有衙門的官大人們才能戴,不是為了遮擋刺眼的陽光, 而是在聽取供詞時,不讓別人看見他的反應。
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 - 1324)在其遊記“馬可波羅行記”或“東方見聞錄”中描述了西元1270年代(元朝初年),在中國看到人們戴眼鏡的樣子。如果該書記載確實可信,則是目前所知西方有關眼鏡的最早紀錄。
《淮南子·泰族》:“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準則說;欲知輕重而無以,予之以權衡則喜;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則快射。”這裡,金目跟“官準”、“權衡”並說,可見是一種儀器,能夠讓人們看得更遠,更清晰。
高誘注:“金目,深目,所以望遠近射準也。”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臨部》:“金,今時眼鏡之類。或曰借為深,亦通。”
近代發現居岩漢簡中常見“金目”一詞,清姚範援鶉堂筆記四八雜識疑金目類似後世眼鏡之物。
淮南子,名劉安,漢朝皇帝劉邦之孫,生活于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22年。可見,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使用眼鏡之類的工具增強視力。
趙希鵠在1240年左右寫成的《洞天清錄》中, 有這樣的一段記錄:“靉靆”與大錢幣相像,顏色像雲母。老人在眼花和視力減退後無法讀書,所以把“靉靆”戴在眼睛 上,然後,他們能再次集中視線,字的筆畫也顯得更加清晰。
趙希鵠的紀錄比義大利的相關文獻早了半個世紀。
明朝人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刊於明萬曆元年, 公元1573年)中如此寫道:“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大如錢形,質 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 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 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靉靆也’。”
金末元初劉祁所著的《歸潛志》記載,墨鏡是用煙晶製造的,一般只有衙門的官大人們才能戴,不是為了遮擋刺眼的陽光, 而是在聽取供詞時,不讓別人看見他的反應。
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 - 1324)在其遊記“馬可波羅行記”或“東方見聞錄”中描述了西元1270年代(元朝初年),在中國看到人們戴眼鏡的樣子。如果該書記載確實可信,則是目前所知西方有關眼鏡的最早紀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