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之梦
何可永
一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
亚洲,人类文化的摇篮。中国,东亚的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一部中国史,可说全由孔子教义儒家理想所形成,中华民族不断繁衍,中国社会不断进步,中国历史不断绵延,直至今日。
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是和平的,不是奋斗的;中国人之文艺,是含蓄的,不是刺激的。而四书五经,便是蕴含这种思想与文艺的宝库。
儒学蕴含着丰富的义理和生命的智慧,实在可以稳定一切人间正常的生活,使人就在伦常日用中体悟到无限的意义和价值,而不必在人生之外另寻一个天国,亦不必出家修行;这实在是人生的正道,大中至正之教。
儒学的载体是经书。经书是我国先圣先贤的心传,不朽的杰作,流传极广,历久不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幼受教,无不读经。
读经,是一种心灵的旅行。经书,它有精致的外貌,给我们美丽的感动;它有特殊的语言,给我们惊喜的共鸣;它更有丰富的内容,给我们许多思索的空间。
经书给人的感觉,总是古老而芳香,广阔而深远。它不仅是圣贤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更跨越了不可计数的时空,描写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忧伤,对理想的憧憬与失落,以及对家国的关注与投入。透过它的文字,运用我们的想象,去和圣贤神合,便会痴迷沉醉,令人洗净俗虑,复得空灵。古人自信在经书中可以学会修身齐家的本事,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千百年来,红巾翠袖,添香伴读,是许多读书人的愿望,也是我的梦想。在读经中,我自有天地,自有宇宙。
我们的历代圣贤豪杰及其著述,大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那便是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孔孟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无论是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他们各有所思,各有所见,或抒发理想,或阐述道理,随时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他们的作品,真不知倾倒了多少众生。
儒学经典不特是中国文化的源泉,而且在很早之时,早已成为东亚文化的源泉。遥想当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文采斐然,不凭武力,远播海外,辐射至周边国家——风靡韩国,东渡扶桑,南下越南,波润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广大的儒家文化圈,其覆盖之人口,超过人类的四分之一,弦歌之声,处处可闻,充分说明孔子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
儒学的起始与传承,可谓源远而流长。遥想春秋战国之时周王室已经渐渐失去统治的威信,战乱频仍,大吞小,强凌弱,也不知灭了多少国,破了多少家,杀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期间,政局动荡,民生凋敝的结果,大批贵族没落。昔日由官府掌握的学术,逐渐向民间自由传播,促成了私学的兴起。当时私学众多,并涌现出多种学说,如雨后春笋,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学术思想得以蓬勃发展。最早出现,也最主要的思想派别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儒家始于孔子,倡导仁义,推行教化,普遍具有一种忧患意识,大多以社稷苍生为念。希冀透过道德修养,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孔子大约同时的有道家。道家始于老子,到了战国时期又有杨朱庄子。道家强调自然,主张无为,追求自由和解放,厌恶干涉和压制。在他们心中,世俗的名位成为鄙弃的对象,同时也是羞辱的象征。
比孔子稍后又有墨家。墨家始创于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等差,爱别人的父母。
历史上,有尊孔,也有反孔。但反孔的势力终于不可大,不可久。
秦始皇不施仁义,接纳李斯的建议,藉着“焚书坑儒”箝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以巩固其极权统治,因此儒学的真面貌黯然不彰。可叹由秦始皇统一天下至子婴亡国,由于仁义不施,苛政峻法,民怨日深,群雄并起,因此,秦朝的国祚只经过十五个春秋,便在民变的火焰中土崩瓦解。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之后,国人的思想便已定于一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人的中心思想,支配中国思想文化二千多年。
汉武帝曾在长安设置太学,并设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此外,朝廷每年于各地选拔优秀的青年,送往太学跟随博士学习。
汉武帝透过太学和察举制选拔人才为官,更提拔了平民出生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结果由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大多由儒生文士担任,由此形成了“士人政府。”
光武中兴之后,大兴文教,兴办太学,提倡儒学,特别奖励富有气节的隐士。及至明帝、章帝先后继位,他们贯彻光武帝与民休息,尊崇儒术的政策,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倡导忠孝节义,建立良好的士风。
汉亡而三国鼎立,揭开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长期丧乱,那时清谈玄学盛极一时,佛道二教广为流播,促成了两种思想的勃兴:一个是主张自然放达的道家思想;一个是寻求生命解脱的佛家思想。
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结束了长期分离局面,加强了南北两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即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
隋文帝为了削弱高门大族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明经等科目,朝廷依士人的考试成绩选任官员,隋炀帝时,另设进士科考试,以策论考核士人,揭开科举考试的新篇章。
唐太宗注重文教,即位后设置弘文馆,挑选名儒出任学士,大力弘扬儒学。此外,太宗在全国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精神与物质的高度发展。当时的长安学者云集,四方边族君长都派员前来求学,使唐文化得以传播海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实空前所未见。
虽说隋唐统一的盛运,是儒家的政教理想所致,但在隋唐三百年的思想界,儒学还是不能抬头,依然是佛教的天下。佛教是出世的,它所追求的是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对于这个眼前尘世,它并没有一套安定的方法,一般读书人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佛教的教义理论上,这时代表儒家出来和佛教相抗衡的,唯有一位韩愈。他一面提倡古文,一面立论辟佛,希望恢复儒学在思想界的主流地位。由于韩愈只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对于儒学的理论,未有深切的了解,因此他只能成功了一次古文运动,而不能使儒学复兴。
宋太祖极力提倡文教,鼓励儒学,优礼士人,扭转了五代以来尚武轻文和道德败坏的风气,再造文治局面。历史运会的归趋,文化心灵的苏醒,促成了儒学思想的弘扬。从私塾到书院,从书院到太学,书声琅琅,弦歌不绝。科举制度使得许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也有跃身政治活动的机会,有可能实现儒家传统“学而优则仕”的入世理想。
宋代的读书人眼见唐末五代的大乱及当时中国处境的艰苦,在内心中自然产生庄严的责任感,而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躬行实践,不专事空谈。儒学的复兴运动,于是便逐渐展开。有宋一代,文化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大儒辈出,与此有莫大关系。如此一来,使得儒学的传承,不但因为没有长期的流传演变而丧失了朝气,反而更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生机。
可惜,这一儒学文化发扬的生机,因为宋朝被元朝所灭而活生生地被斩断了。经过元朝长达百年的统治之后,固有的文化受到摧残,学术思想犹如被一场大雪给封盖住一般,人才日渐凋零,儒学的地位亦一落千丈。其中虽然有几位儒者在苦苦支撑,竭力维持血脉道统,他们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学理上并没有什么发展。一直到后来朱元璋出来,在英雄豪杰的辅佐下,赶走了蒙古人,恢复汉人的江山之后,儒学才又开始像小草从冰雪融化的大地中,悄然萌芽,展现了一番新的面目。
所遗憾者,明太祖制定八股取士制度,以宋儒的解说为考试用人的标准,不许自作议论,认定自朱熹以来,圣道已经大明,不烦后人发挥,因此泯灭了士子的智慧,窒息了创造精神,虚耗了有用的精力,阻碍了整个民族文化的进步。
当王阳明出来之后,以为当时的读书人沉溺于理学,只作为饵名钓誉之阶,束缚了身心的发展,无补于实用,便继往开来,独树一帜,倡导心学,心即是理,颇尊重个人的思想自由。故阳明之学,风行一时,不仅影响中国,还影响到了日本。至今许多日本人士仍是王阳明的崇拜信仰者。
明末政治腐败,民变四起,建州部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同意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崛起于黑山白水之间,并起兵侵明。努而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继位,改族名为满洲。后来,皇太极称帝,改国号清。1644年,民变领袖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杀,明朝灭亡。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闻变降清,清军遂顺利入关,并击败李自成,进占北京,建立清朝。
满人入关后,为了有效统治人口众多的汉人,确保政权长治久安,遂施以高压、怀柔并济的政策。清廷一则以高压手段震慑汉人,使汉人不敢轻易反清,一则以多种惠政笼络广大汉人,以消灭汉人的反清情绪。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朝的文治武功达到高峰。
之后,国势由盛转衰,政治军事日趋腐败。民变不断发生。
其后西方对于自然科学,研究有得,工业猛进,而中国内则政治不良,腐败成风,外则受列强侵略,科学落后,工业不振,国力衰弱,民变四起,沦于次殖民地的地位,几乎达一世纪之久。中国人遭遇的是苦难的时代,行走的不是蔷薇之路,而是荆棘满途。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由此揭开近代列强侵华的序幕。
不久,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民变——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倒行逆施,排斥孔孟,崇奉基督教的上帝,又禁止人民祭孔祭祖,并到处焚毁祠堂、庙宇,激起士人和民众的反抗。曾国藩、李鸿章则以捍卫中华文化为号召,成功取得民众支持,抗击太平军。太平天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其反清思想已深入民间,也为清末的革命运动埋下种子。
那时,列强虎视眈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而国内,民族冲突频生,国计民生日困。面对内忧外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他们的求变思想,诱发了知识分子的苏醒和自觉,发动了百日维新,企图变法图强,挽救危局。
维新运动期间,知识分子纷纷组织学会、学堂,出版刊物,广泛介绍西方各种思想和文化制度。鼓吹政体的改造,思想的解放,予全国久蛰之人心以莫大振奋。国人因而大开眼界,甚至弃旧图新。
然而,慈禧太后早已磨刀霍霍,发动戊戌政变,推翻新法,康梁流亡海外。此后,支持维新的官员均遭整肃,守旧官员对政权的把持更为牢固,使改革的希望成泡影。这导致不少有识之士擦亮眼睛,痛感清廷丧权辱国,认为只有推翻满清,方能挽救中国。于是,他们纷纷投入革命的行列之中,使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日趋蓬勃,最终促成革命的成功,清帝宣统退位,清朝灭亡。1912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成立,从此,青天白日飘扬于大江南北。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自从晚清海禁大开,和西洋思想接触以来,国人的中心思想受到动摇。传统文化节节挫败,不能自存,被迫变法维新,崇尚西学。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儒学招来许多对照鲜明的褒贬,固有的中心思想被摧毁殆尽,而新的中心思想未曾建立,致使国人彷徨歧路,不知所归,是非善恶,无所适从。
民国初年,学校废止了读经,凡普通中小学毕业的学生,多不知经书为何物。一般学子,失去了教育的重心,为各种庞杂的学识所熏染,致使国家造就人才的结果,恰好成了个反比例。抚今思昔,不胜沧桑之感。
儒学的起落兴衰大致如此,它已经绚丽二千多年。我相信,只要是不自绝于历史的人,他都可以分享到它的荣华和喜悦,当然,也可以同担他的沧桑和悲苦。
人类需要信念,信念立则力量生。有此信念,便能不再迷惑,不再徘徊,而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三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人类因梦想而进步,因梦想而伟大。怀想孔子年轻之时,志欲行道,周公时常入梦。而当他步入暮年,志不遂,道不行,久矣不复梦见周公。
君不见人类社会有三等人:第一等为先知先觉者,其次为后知后觉者,再次为不知不觉者。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几乎无一不知孔子、孟子这二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皆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博施济众的抱负。如果孔子是天空中的一团赤日,光芒四射;那么,孟子便是苍穹里的一轮皓月,清辉千里。
圣人之所以受人景仰,并不在于传奇本身,而在其具有高超的智慧与圆满的修养、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与弘毅不移为道忘躯的信念,故能脚踏实地,任劳任怨,默默地由下学而渐进于上达,肩负承先启后的重任。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还没有谁像孔子那样,如此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孔子虽出身贫贱,但他并不因此自暴自弃;相反,他的好学使自己挺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位人人景仰的圣人,开儒教之基,为万世师表。孔子是宣讲仁道的导师,是道德的典范,也是人间的木铎,又是历史文化的阐释者和中国精神的缔造者。他是第一个为了社会改造和进步而终生从事教学的人,因为正是他使得教书成为一门崇高的职业。他开科授徒,培养许多民间的优秀之士,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创立了儒家学派,促成了言论自由,提振了学术思想的发展,继承了古代文明,极力加以复兴。
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抱有如此伟大教育的理想,而且毕生为之而努力。孔子向人而学,学无常师,又向人而教,来者不拒,因此他的教与学,不仅在回顾,同时也有前瞻;不仅在守旧,同时也有开新;不仅在现实,同时也在现实中引发出理想。孔子主张普及教育,追求知识,就是提高民智,使独裁者无法以愚民政策来维持其暴政。
孔子思想中,蕴藏着一项极广大、极精微、极高明的学问境界。二千五百年来,人物的熏陶,精神的安顿,政治制度的建立,道德法则的确定,社会风尚的归趋,文学艺术的发皇,人生理想的追求,凡属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项目,莫非由孔子思想而生根发脉,以至于枝叶繁茂。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此乃孟子的豪言壮语,是何等的自负,却又何其悲凉!宋儒程明道批评孟子有泰山岩岩的气象!因为孟子是弘毅的,昂扬奋发,激浊扬清,属于阳刚之美,所以孟子平生最自负的,是有舍生取义和独立不惧的精神。常持先觉之志,善养浩然之气,在奔走各国,游说诸侯之时,主张民贵君轻之说,鼓说养民教民之政,发挥孔子仁爱的精神,说明人性无上的尊严。
孔孟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致使神州大地儒者辈出,灿若星辰。
回溯历史长河,不同时代,不同大师,彼此激荡,相互借鉴,创造出丰富而又宝贵的遗产,可供后人欣赏学习。但由于时空的距离,近代中国的急遽西化,使得今日的中国人,由陌生隔阂而畏惧排斥它们,导致儒学文化断层,人才青黄不接。前不见圣贤,后不见来者。
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新式教育的推动,减损了学子对儒学的传承力;升学主义的压力,耗损了广大学子的精神;欧美文明的风行,导引了知识分子的时尚,自由思想风起云涌;电视、电影、计算机和手机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生活价值的浮动,旧有的传统流失了,道德的规范式微了。
普通的民众与儒学无一面之缘,暂且不提,就是受过现代教育的读书人,十年寒窗,究竟读过几部儒学经典,了解几许先哲的智慧?
于是弦歌不再,舞影已歇,鼓声已断。随之而来的,是民族自信心的堕落与消亡。由于儒学的衰落,造成了文化真空的现象,西方宗教势力乘虚而入,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其信徒日益壮大,其基金日趋雄厚,其教堂四处林立,暗潮汹涌,令人忧心忡忡。
红尘滚滚,人欲横流。今天的社会,礼崩乐坏,人心腐迷,急功近利,浮躁不安。许多人的目光完全被金钱权利吸引住,无法看见功名利禄之外的诗意人生。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因此往往只知舍本求末,偏重于知识教育,教人做一个赚钱的工具,而忽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生命教育——儒学教育,以致社会风气日益浇薄,犯上作乱、奸淫欺诈之事时有发生。为补偏救弊,孔孟的教育理念,正可以作为我们反省、改进之资。
人类需要信仰,信念立则力量生。有此信念,愚者可使之明,柔者可使之强,不善者日迁善而不自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当然要顺乎潮流,走向世界,走向现代,但这是一条自我丰满充盈,吸纳扬弃的道路,而不是抛弃自我之路。必须要从根本上下功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能修好自己的根本,外来的文化便不能入侵。
年年岁岁,我一页一页的翻圣贤之书。所谓圣贤书无非是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岁岁年年,大雁在青天上反复指示“人”是如何写的。可惜,很少有人在看,很少有人看懂。
四
礼之用,和为贵。人类与自然万物必须和谐相处,方能共存共荣。
在历史上,人类文明曾经忍受了水旱、热浪、风暴、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的灾害,尽管有生存的艰辛,儒家还是认为自然是适宜我们生存的良好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斜风细雨,竹篱茅舍,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感到幸福,因为人享有天时地利和风水,这一切特别有益于健康。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因其丰厚和壮观而令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人生的无常,原是人类生活的共相。我们生活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却加深了战争的危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却扩大了贫富差距的鸿沟;日用品的大量生产,提高了生活的享受,却也冲淡了勤劳节俭的美德。
能源的发展,导致无谓的浪费,污染了空气和水土;药物的发明,造成滥用的现象,损害了身体的健康;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疲于奔命,扰乱了心中的宁静。
田园被辟为工厂,农村子弟纷纷挤上都市,楼高车快,衣轻马肥,繁荣里包含着凄凉,平静中潜伏着不安。许多老人独守空巢,望眼欲穿;留守儿童问题丛生,无可奈何。滔滔的时潮流俗,卷走了自然的厚重景观,也吞没了人间的淳朴性情。
以上各种问题,都足以破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使人类的生活陷入困境。
天苍苍,野茫茫。在一个追求浮华与刺激的时代里,人的心灵总是日趋狭窄壅塞,患得患失,缺少冷静思索,却只有无谓的劳碌,似乎永远充满着难言的孤寂、假相的欢乐、缥缈的虚荣,以及在此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无奈、失落、苦痛与疲倦的感觉。
耳闻目睹,在我的心灵深处,好像不断地有一种声音在呐喊,日复一日,它加深了我的沉思,加重了我的负担。我想,所谓现代的物质文明,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历史进展来说,究竟是幸福,抑或是悲苦?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如果没有坚实的文明基础,那么,人们获得的成绩就有可能化为乌有。倘若人类社会只求无限制的经济发展,而不讲求道德,不克己复礼,终必因无止境的贪婪而导致人类的毁灭。
举目四顾,有识之士能不忧虑?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君不见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不但值得保存,而且必须发扬光大。历史上,文天祥的杀身成仁,史可法的舍生取义,张自忠的为国捐躯,都是道德训练的结果。
一般学子,如果国学的基础已定,虽经欧风美雨的袭击,亦不能动摇其根本;即使身处异国,依然乡愁万里,对传统文化的信心自然不会丧失。
人类需要信仰,信念立则力量生。有此信念,便会爱憎分明,忠贞不渝,问心无愧。
集思方可广益,有容乃能致大。中华民族为最尊重文化的民族,具有广阔的襟怀与崇高的理想。它一面创造自己的文化,并予以推广,一面接纳外来的文化而予以发扬。
中华民族,有其可大可久的显著特性。它拥有长达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和文化,当今世界其他民族,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拟。此为中华民族有其可久特性的明证。它拥有广大人口达十三亿之多,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其他民族,亦难以与之相匹。此为中华民族有其可大特性的明证。
惟自信乃能自救,惟自助乃得天助。做为一个中国人,并不是我们的羞耻,乃是我们的光荣;并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我们的责任。
五
历史是延续的,但永远是变化的。
也许有人会想,孔子远在两千五百年以前,他的思想对当代世界可能是无所用之了。但他们也得寻思,这世界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学术思想,日新月异,门类愈添愈多,科别愈分愈细。谋财害命的伎俩,层出不穷;背信弃义的行为,屡见不鲜。任何一位专家,几乎无不针对人类现实问题,求解答,求应用。
然而一百年来,自然科学日进,宗教信仰日减,人类的问题愈变愈复杂,愈来愈纠纷。因有太多的问题堆积如山,难以解决,才引起战争。战争自然不能解决问题,权利争夺愈演愈烈,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接着又爆发第二次。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国元气大伤,人类问题益发严重。
自从原子武器发明以来,野心者凶狠之念愈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人类文明随时可以毁灭。我想,单凭武力与战争,解决不了人类的一切。单凭经济与财力,同样解决不了人类的一切!
今天的世界,专制的幽灵依然在游荡。在独裁者的统治之下,眼睛里所看到的,耳朵里所听见的,只是杀戮、劫掠、欺骗和奴役。在那里,贫富之间严重对立,监狱之中人满为患。在那里,没有享受和温暖,没有人道和公理;实力主宰一切,强权代替真理。人与人之间,只有猜疑,没有信任,只有利害,没有道义。
人生大节,莫过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数短,然而纵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芸芸众生但知委曲求存,宁可束手退让,不惜屈辱忍耻,只企图保留习惯和舒适生活,只求目前不陷于困苦之境,而希望明天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其实,人类当前最需要的,应该有一个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原则,那便是孔子思想。它历久弥新,永不变坏,永不消失,放之四海而皆准,传诸百世而不废。
倡导儒学复兴运动,及时发挥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以孝治天下的潜力,不但可以复兴中华民族,并且将要挽救世界的危机。君不见数十年来,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一直忠于自己高尚的信念,以他那坚韧的生命力,强烈的使命感,毕生宏富的学术和雄浑的气魄,在中国,在世界,竭力推动此一伟大的运动,充分显示其勇于担当的气概,因此誉满天下。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在人间,财富、权位可以传授和世袭,唯有知识无法转移,每个人必须从头开始才会有成,不可能一出生就从父母那里承袭到他们拥有的学问。
人之为学,应当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儒家传统的基本关怀是学以成人,人是可以教育的,可以改善的,可以达至完美的。修身本来就是目的,而它的初始目标则是成己。通过不断地努力,使我们的行为端正、身体健康、精神开朗、灵魂纯洁。换言之,便是如何养成健全人格。人格锻炼至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之学,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
遥想孔子当年,在日常生活中,态度谦恭温和,言行平实得宜,待人亲切有情,对物取之有节。由于这些表现,所以能赢得学生对他的敬仰与爱戴。.
孔子平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非常重视德育。德是德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就是行,走在人生的正道上,便是德行。什麽路是大道,又是正路呢?那就是德行之路。
不论你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即使没有名位,也没有财富,依然可以通过德行的修养做个善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所谓功名富贵,要有才情,也靠机遇,所以仅是小径,而并非大道。君子应发愤忘食,乐道忘忧,决不可为了功名利禄,苟且求生,而放弃了人生的节操。
一个人要生存并不难,但要活得快乐并非容易。有人华屋豪车,锦衣玉食,却活得不自在,终日忧愁。然而孔子却在简单的生活里,可以找到快乐的源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自从孔子立此标准,于是人生正义的价值,乃超越于金钱势力之上。有此信念者,便能保持自尊,力争人格,不为金钱势力所屈。这是孔子教义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人的生活,固然不能不依赖金钱,然而政治制度不良,社会组织不善,则金钱势力往往足以蒙蔽人的心灵,使之屈服而丧失其人格。
孔子以为人生最大的义务,在于努力增进其人格,安贫乐道,淡泊名利,而不在乎外来的富贵利禄,即使在重重挫折中,境遇极穷,孤独寂寞,人莫我知,而我无愧于心,胸中浩然,如光风霁月,自有坦坦荡荡之乐。无所羡慕,自亦无所怨天尤人,而坚强不屈的精神,足以经千秋而永在,历万古而不灭。此便是孔子教义的真谛。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子的抱负,也是圣人的气象。可惜他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每次诵读,我仿佛升入另一个境界,那里没有纷扰,没有战争,没有嫉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孟子的志向。是的,一位君子,如果不能得意,无法施展抱负,应努力修身,以作为社会的楷模;通达时就兼及众人,淑世济民。儒者出仕原为教民利民,造福天下苍生,不为个人的名利计。有所遇合而能兼善天下固然很好,无所遇合只是独善其身也无遗憾。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是孟子“尚公”思想的精华。表现出亚圣那旷达的气度、通透的识见,发人深省。关注民生疾苦,以民族、天下、人民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以其忧患为自己的忧患,同欢乐,共忧患,同呼吸,共命运。这种高尚的情操,广阔的襟怀,两千年来,哺育着中华民族,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当我们穷困之时,须珍重自爱,不可自暴自弃;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时,绝不能袖手旁观,须知莫以善小而不为。
人类需要信仰,信念立则力量生。有此信念,便能把握至善之道,坚守不移,不会驰骋妄想,见异思迁。
六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少年有如东升的旭日,光芒焕发,热力四射,前景无可限量。可爱哉!儒家之文化!可羡哉,中国之少年。
少年是中国的希望,少年兴则中国兴,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必须以德育为先,即首先要培养爱国爱民,有理想,肯担当,有道德,又能掌握各种先进知识的人才。
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药可以医人,亦可以杀人;知识可以助人,但有时亦能误人,如果我们不能谨慎运用。倘若有才而无德,心术不正,即使知识再多,也不能为国尽忠,为民尽心。甚至知识越多,官位越高,做恶的本领亦越大,历史上的秦桧、石敬瑭、严嵩、洪承畴、汪精卫之流便是此种人。他们或杀害忠良,祸国殃民;或变节投敌,为人不齿;或卖国求荣,甘当傀儡,遗臭至今。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它既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做恶。由此不难发现,德之有无,才是个人成败以及家国兴亡的关键。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环顾今日,国内则社会风气日趋败坏,家庭制度日渐崩溃,人心陷溺,功利气焰嚣张;而国际间则尔虞我诈,烽烟不息,争夺残杀,视为寻常。在如是的环境之中,我们不能不钦佩中山先生数十年前的真知灼见。他这句特别重视道德的醒世良言,委实是人类所赖以共存共荣的金科玉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追根溯源,方可展望前路,并蓄兼收。人类历史发展,每至重要的关头,总会兴起一股新兴的反本运动,要求回顾源头,从中汲取新生之力。孔子所谓的述而不作、温故知新,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所注重的再生精神,都体现了源头活水这股清澈如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
经典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不可不读,正在这层寻本与启示的意义之上。处于当今时代而倡言读经,并非一时的热血沸腾,也不是迷信传统,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当我们愈明白聆听来自源头的声音,我们便愈懂得如何向历史追问,便越能清醒面对当世的苦厄,寻求解救之道。
其实人生在世,就日常的行程与成长的阶段而言,彼此之间不会有太大的距离,一样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一样的生活起居,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生老病死,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常常在世俗名利的纠缠中,难以挣脱。
孔子指示人生在命限之外,又开出一条义理之路。人生有了理想,便会如何修身,行所当行,见善必为,有过必改,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命便有所超越,不是无奈的活着,而是庄严的活着。
人类需要信仰,信仰立则力量生。有此信念,必然闻狼嚎而不惧,迎北风而不寒,踏冬雪而不冷。
也许我们以前曾虚掷时光,荒怠学业;也许我们以前曾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无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现在开始,只要我们有信心和恒心,再下一番苦心,天下岂有不可成之事?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七
人生不可无梦,世上成大事业者,都是由梦而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中不难发现,虽然人生只有一次,但孔孟都肯定仁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流风余韵,因而形成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使后世许多志士仁人,养成殉道的品德,勇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人类需要信仰,信仰立则力量生。有此信仰,便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生的际遇有穷有通,有幸有不幸。苦难与压力,往往能造就出不平凡的成果。我出生于农家,当过农民,就走过曲折的阡陌,跨过田间的沟渠,深知民间疾苦,叹息民生多艰。许多人为生存辛苦劳动,为生存而走遍天涯。我懂得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耕耘必有收获。
多年来,我生活在乡村,居住于草庐之中。那里的风是温柔的,雨是多情的,草是芬芳的,鸟啼是悦耳的。
少时读《左传》,记得叔孙豹曾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善哉斯言!叔孙豹这番话谈论不朽,与灵魂信仰完全无关,不带有任何宗教的色彩,纯粹就有功于社会国家者而言。有生必有死,死亡是人生最大的限制。形躯是暂居于世的,不免化为朽壤,而声名却可以卓然不朽,长驻人心。人类如果必欲满足不朽的愿望,惟此可求,亦惟此当求。
犹记十年前,当我离别东日本国际大学,与恩师田久孝翁先生执手相别时,我问道:“先生厚恩,不知何以报答?”恩师说:“你回国之后,竭力弘扬孔孟之道,便是对我的报答。”我闻言不禁 泫然垂泪。而今 ,恩师田久先生已逝世多年,言犹在耳,追思前尘往事,历历在目。瞻仰先生的遗像,展读先生的大作,我深感弘扬孔道任重而道远。
许多人告诉我:人生在世,不过如南柯一梦,在繁华的美丽与曲折的悲欢之后,悠然醒来,新炊却犹未熟。
可是我不作如是之想。我觉得人生本身有一种意义。我所想过的,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那种自由生活。尽管这个世界已经被贪欲和无知搅得面目全非,尽管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已变质,然而,我依然有权利,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愉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圣人之大道,启学生之学问,正是儒者的本分。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潮汐涨落,人世沧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十年来,我超然独处,专心致志,沉浸于经书的芳香之中,衣带渐宽,为伊憔悴,似乎有些脱离时代,有些不合时宜,但我无视于这一切。经典的爱,含蓄的情,不朽的圣贤豪杰,绵绵的中华历史,都写入了一笔又一笔的勾勒里。每篇文章,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每部作品,都是呕心沥血的成果。虽说时代有它的方向,但匹夫也有其不可夺的志向。
三十年了!风霜使我显得更为成熟。窗外红尘翻腾,多少的悲欢离合,点染过一个又一个追求物欲与虚荣的故事;然而我的心中,却始终云淡风清,在所有的嚣嚣竞逐之中,依然保持着属于自己的清醒、淡泊与独立。
三十年了!草庐一切如旧:茂林修竹,鸣声上下;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所不同的,只是室内的图书越多,案上的稿纸更高,门外的修篁益密,池边的榕树更稠;而我,经过万水千山的跋涉,却不复是当年那个剑眉星目的少年了。
窗外有风,风中有千古圣贤事业的召唤。
八
东方,有的是五彩缤纷的云霞,有的是气象万千的壮观。
中国,亚洲的文明古国。那线条朴素的甲骨文字,刚健恢宏的青铜文化,细致优美的陶瓷艺术;那些书写于竹简、丝帛上的经卷,那些遗落在山中、荒野的器物;那些意随笔动的书法,生动传神的绘画,精妙无比的雕刻……那一样不是先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优美的作品,令人低回留连,发思古之幽情。
透过传承千古的史实,我们欣然发现,每当危急存亡之秋或改朝换代之时,总会有忧以天下的哲人挺身而出,汲汲于兴灭继绝的文化整理、传道解惑的教育普及——孔子的周游列国,删述六经;孟子的游说诸侯,正气浩然;郑玄的博古通今,注解群经;乃至于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程明道的如沐春风,朱熹的《四书集注》、王阳明的《传习录》、汤恩佳博士的尊孔之旅,环球演讲……他们以崇高的道德、横溢的才华和严谨的态度为弘道而操心,也为弘道而奋斗,分别为儒学文化做了变通传承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文明大大增添了光辉。其坚苦卓越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其淑世救人的理想,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深深明白儒家文化的丰美,它的包容与广大。每一时代,每一儒者,无论处境如何,都有不同的创作和反省;它们或惊或叹,或悲或喜,或温柔敦厚,或鹏程万里,虽然表现手法各异,却丝毫无损于他们的完美与贡献。其中所流露的真诚与纯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读来心潮起伏,不能自已。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作为一位儒者,我多么希望,每一个日子,都是岁月对人间所作的愉快邀请;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井然清新的秩序;每一所校园,都滋润着圣贤智慧的恩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流水,可以成河。下里巴人,和者数千;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我的基本态度是:教育可以塑造人格。教育之功在因材施教,使人尽其才,让每个受教者,都可获得充分的发展。儒家文化,应该普及教育,为全民所共享。它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也不是少数学者的独宠,我希望它能走出士大夫的象牙之塔,以通俗的方式,深入大众的生活,使大众易于接受,也希望大众都能有所觉悟,积极参与到这一文化传承的事业之中。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肥料;动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食物;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儒学修养。
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我以为儒家经典,既为我国文化的总根源,立国的真精神,足以陶冶情操,匡正人心,增进民德,使风俗归于淳厚,自应从小学读起。因为这是一项文化扎根的事业,扎根当然是愈早愈好。杜秋娘有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小学年龄,生活单纯,记忆力强,理解力弱,正当置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在最有记忆力的年岁,在花开堪折的季节,在最能培养人生理想的的时候,我们的青少年朋友就能与这些清澈的智慧、丰富的经验为友,接触到魅力永存的思考,所谓的儒学普及教育才得以落实。
君不见儿童的心天真烂漫,如素丝,如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苍黄既已染定,将来便难以更改。今令小学生读经,始而勉强,久而自然,不啻使他们都与圣贤为邻,潜移默化,乐在其中,则其进德修业,相信比中学生、大学生更能事半功倍,而且稳固难移。
江南三月,草长莺飞。今年春季,我在永嘉开办儒学训练班,有学生一百余人,教之以四书和作文,草庐之中,又闻弦歌之声。每当春秋佳日,读经少年随侍先生,徘徊于清溪之畔,散步于山林之中,俯仰吟啸,品味孔颜之乐。同学以学问道义相期许,故师弟之间,恩若骨肉;同门之谊,亲如手足,不亦乐乎?
我有一个梦,儒学复兴之梦。
我梦想有一天,读经成为中小学校必修的科目,春风化雨,乐育人才。但愿透过这种高尚优美的中文教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让儒学文化能够回流反哺,回到每一所学校,回到每一个家庭,回到每一座礼堂,使每一位中华子民,都能喜爱它,阅读它。如此,文化的薪火才能千古永传。
我梦想有一天,每年的孔诞日成为教师节、全民假日,举国隆重庆祝,恢复孔圣的崇高地位,让全国人民重新认识孔子,尊重孔子。尊孔既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对前人智慧以及文化传统的尊重。
我梦想有一天,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南海诸岛到蒙古草原,无论长城内外或天山南北,无论繁华都市或穷乡僻壤,出现一座又一座孔圣的庙堂,敞开大门,将孔子的教义纳入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儒学的基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
我梦想有一天,在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之中,以孔子的教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轴心,藉此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如此便可以广泛团结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华人,开创出一条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历史新道路。须知,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的中心人物,有此人物,然后民族方有信念;有此信念,然后此民族必能发生伟大的力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务之急,莫过于从根救起,对青少年进行儒学训练,使之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毕竟,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每一个进步的国家都重视人才的培育。
纵观历史,新文化之产生,必有旧文化为之种子。希腊文化,死去不知若干年,一旦复苏,却能开出灿烂之花。儒学文化也是如此。它衰落不知多少年,一旦复兴,必然发荣滋长,万紫千红。
但愿我们的青少年朋友,珍惜时光,见贤思齐,热爱生活,立志弘扬孔孟之道,学而不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精益求精、举一反三之余,对经典作高深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儒家文化传香火于天下!
也许,若干年后,今天这群青少年中,也有人道德修养完满,步入伟大的儒学殿堂,与先圣先贤并肩论道,弦歌不辍,永世开启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孔历2567年(公历2016年)秋
2 005年6月22日,何可永在东日本国际大学发表演讲
何可永简介
何可永,字中道,号春秋,孔教学院院董,儒家学者、文学家、史学家。平生以至圣孔子、亚圣孟子为榜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艰困的环境中,以弘扬孔孟之道为己任,数十年如一日,知其不可而为之。曾六次东渡日本、十八次赴香港参加国际儒学会议。二OO五年夏,其论文《为万世开太平》荣获国际儒学论文比赛一等奖。着有《哭泣的哲人》、《朱熹》、《王阳明》、《孔孟之道》、《中华历史》、《民国史记》、《作文经》等。电 话:13706696973 邮 箱:758370426@qq.com
教育网:691339 机关网:666973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