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沙特已经一个多星期了。因为在政府大楼上班,老板善意地提醒我最好备一件长袍 abaya 作为日常通勤装。头巾不是强制要求,但对于职业女性而言,长袍是必备的。我并没有任何抵触心理,即使不在沙特,我平时上班也常把西装当作工作服。这里不过是把西装换成了长袍,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穿上长袍一周后,我竟渐渐喜欢上了它。 首先,它的包裹感令人安心。长袍几乎覆盖全身,如果再搭配头巾,除了脸和鞋子,其他部位都被遮盖起来。别人无法看到你袍下穿着什么。我平时就不爱戴胸罩,如今在长袍庇护下,可以放飞自我了。里面穿一件T恤即可,既清爽又舒适,不用再为搭配烦恼,真是及省心又惬意。 其次,长袍无形中让我的步态变得优雅。因为衣袍垂至脚面,不便奔跑或快走,只能慢慢踱步,于是整个人的姿态不由得放缓柔和下来,顿时气质就上来了,感到自己走得格外graceful。 第三,长袍在沙漠强烈的阳光下,也是一道极好的遮阳屏障,比防晒霜更靠谱。 我一直很好奇,为何中东男性的长袍多为白色,而女性的却以黑色为主。黑色在酷热的阳光下似乎更易吸热,而白色则能更好地反射光线。老板常拿男同事打趣,说他们“穿着桌布上班”。 当然,长袍也有一些不便之处。上下车时容易被衣摆绊住,上楼梯要格外留神;坐在办公椅上时,滑轮还常常碾到拖在地上的裙摆。这些小麻烦虽多,却也算是生活的另一种风情。 这几年沙特的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女性长袍的款式与颜色也日益多样。除了经典的伞形款式,还有A字型与修身剪裁。颜色虽以黑为主,但其他色彩也愈发常见;有的在袖口或领口绣花、镶边,点缀些明丽的色彩。我买的那件长袍,便在袖口与前襟绣有细致的花纹,简洁中带着一丝优雅。这让我想起中国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国人的穿衣风格了。
《光绪永嘉县志》:“慈竹”条目 【原文】 慈竹(甌江小記)一名孝順竹,叢生。夏則新竹生於內以護母之陰,冬則新竹生於外以蔽母之寒。此物類之可感者,人當以竹爲師也。(案)(花木攷)亦名子母竹;(述異記)南中生子母竹,今慈竹是也。 【翻译】 慈竹(《瓯江小记》)又叫“孝顺竹”,丛生而长。夏天时,新长的竹子从竹丛内部生出,用来遮挡阳光,为“母竹”提供阴凉;冬天时,新竹则从外侧长出,用来挡风御寒,护住母竹免受寒冷侵袭。 这是一种令人动容的植物特性,人应当以竹为榜样、学习它的孝道之心。 【注】《花木考》中也称其为“子母竹”;《述异记》说“南中地区出产子母竹”,现在所说的慈竹就是这一种。 标题:慈竹的“孝顺现象”考——古人观察的自然基础与文化演绎 一、引言 “慈竹”又名“孝顺竹”“子母竹”,自古被文人赋予深厚的伦理象征意义。《瓯江小记》载:“夏则新竹生于内以护母之阴,冬则新竹生于外以蔽母之寒”,借自然生长规律抒发人伦感怀。然而,这一说法在现代植物学中似乎并无科学依据。本文尝试探讨:古人是否确实观察到某些生长现象?为何会形成如此“孝顺”的解释? 二、古代文献的记载与伦理化解读 慈竹被历代文人所咏,如《花木考》称其“子母竹”,《述异记》云“南中生子母竹,今慈竹是也”。这些文献不仅描述竹子的丛生结构,更强调了“新竹护旧竹”的行为模式,显然是一种具象化的“孝”之表现。 古代自然观察常采取“物类感应”思维,将植物行为拟人化,用以寄托伦理情感。例如乌鸦反哺、羊跪乳等,亦属此类。慈竹“内外之分”被视为子竹识阴阳之理、知冷暖之情,其实是文化中的类比逻辑大于自然因果。 三、慈竹生长形态与“夏内冬外”现象的可能基础 慈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丛生型竹种,地下竹鞭较短,新笋多于母竹近旁萌出,造成“子侍母侧”的视觉印象。 从植物学角度看,竹笋的位置与以下因素相关: 夏季林中内侧地温湿度适宜,易在“内”出笋; 冬末春初,外围空地吸热较快,新笋更易萌发于外缘; 慈竹分布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如瓯江流域,冬季气温不低,春笋出现较早,有可能被误认为“冬生”。 因此,“夏内冬外”虽然非植物自主行为,但在一定生态环境下确有可能被观测到作为“趋势”。古人未必虚构,而是对现象的道德化解释。 四、文化心理与孝道的投射机制 在儒家文化中,“孝”是伦理核心。文人士大夫阶层倾向于在自然界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