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手头紧”,口袋里没钱了,救急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借钱或者赊账,另一个就是偷或者抢。那么大到一个国家政府没钱了,救急的办法也没有差别,一是发行国债,二是直接印刷钞票。
中国现在也陷入财政危机,于是大家开始创造一些时髦得让人看不懂的的术语,其中一个叫做“财政赤字货币化”,另一个叫做“特别国债”,还有的可能就是“数字货币”或者“电子支付”。
中国历史上,财政部和央行本来是“连裆裤”,也就是说一家人不分内外,财政部没钱了,直接跟央行说“你给我印刷一些钞票”,这叫做“透支”。后来觉得这么做抢得太明显了,改成“借款”,用借款弥补财政赤字,这些钱是要还给央行的。但是后来发现如果财政一直很困难,借款到期了还不出,那跟“透支”也没有什么差别。于是在1995年朱镕基任总理的时候,推出了《人民银行法》,不准央行对政府透支,不向地方政府提供贷款,也不发行、包销国债。透支和借款的路被堵死了,但还得“曲线救国”,要不然“国将不国”。于是政府通过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央行在从市场上购买这些国债。尤其是“特别国债”,其中大部分都是央行消化。
一、财政赤字货币化
2020年疫情导致经济衰退,财政陷入严重危机。于是有些人提出让财政赤字货币化,于是财政部和央行两派人马开始争论。这个术语看着很高大上,你似乎需要很多经济学知识才能搞清楚其真正含义,如果不是金融专业的专家还真地插不上嘴。于是争论一番后也许“财政赤字”就悄悄地“货币化”了。
其实用白话来说,无非是政府现在没钱了,到底是印钞票呢?还是发行国债呢?更加通俗一点翻译,就是向老百姓一点钱呢,还是从老百姓的口袋里偷一点或则明着抢一点钱呢?
财政赤字货币化其实是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上。现行的《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还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也就是说,银行本来就是国务院的下属单位,央行好比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出纳,需要发钱的时候,出纳就从保险柜里拿钱。差别在于如果保险柜空了,企事业单位的出纳没有办法了,央行却有办法,那就是印刷钞票。
政府出现财政赤字了,本来财政部和央行就是“连裆裤”的一家人,央行直接把“赤字”印成“货币”。2020年全国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为3.76万亿元,赤字率3.6%,那么央行就印刷这么多的钱来弥补。
这么“放水”的结果是,理论上基础货币跟国民生产总值(GDP)相当,创造了多少财富就有多少钱,对不对?现在GDP不变,社会财富也不变,而货币的实际价值降低了3.6%,购买力也就相应的降低。一百块钱只等于96.4块。政府和央行直接从每个老百姓的口袋里“偷”或者“抢”了3.6块。
稍微有点良心和基本金融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么做很危险,直接印刷钞票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钱会变成废纸,整个国家的经济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国债
争吵了一番以后,搞清楚确实不能直接把财政赤字“货币化”,那只能是发行国债借钱了。
世界上欠债最多的是美国政府,美国的国债总额25万亿美元,相当于12个月GDP的106%,每个美国人平均分摊到8万美元的债务。
不过有一个问题,中国如果学习美国的话,还需要很多配套改革,比如让银行独立出来,跟党和政府分家。上面提到《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是直接受国务院的领导,而国务院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即使有一些条款规定央行不能给政府透支、借款、包销国债,这些规定很容易被忽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提出就是一个例证。
购买国债相当于对一个国家国民生产能力和总产值的预期,用未来的财政收入做抵押。前景看好买国债,前景不看好就不买或者抛售已经持有的国债。如果一个国家的央行不独立,国家的信用不高,或者政府将要垮台了,发行国债强制让央行购买,那么发行国债跟印钞票的区别就变得很模糊。财政赤字货币化必然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很多人都说,由于疫情的影响,全世界都在“放水”,美国用发国债的方式印钞票。其实美联储是否真的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印刷美元还是有争论的。
美联储购买的国债,美国政府是需要还钱的,也就是美国的纳税人需要还钱,自己还不了子孙后代也得还的。但是中国的央行本来就是隶属国务院,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财政部将来可以不还钱吗?财政部和央行本来就是一家人,需要还钱吗?所以,中国政府让央行买国债,不管直接发行、包销国债,还是在市场上公开购买国债,都可以用一个很粗俗的话来形容,就是“脱裤子放屁”,还不如直接印钞成本低。
中国的央行有党委,受党的领导,财政赤字是不是货币化就是党中央的一个会议决定。但是美联储跟政府互相独立,美联储可以拒绝买政府的国债。中国央行如果拒绝购买国债就比较困难。
中国复制的大都是美国的表面文章,不从本质上洗心革面,不从法理上搞清楚再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样的制度下学习美国,用俗话来描述就是“狗剁了尾巴跟鹿走”,或者说“披上狼皮的羊”,理论上说不通的事情肯定有猫腻,要出事的。你怎么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没用。
认清楚中国的“央行就相当于是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出纳”这个事实,你就会提防那些很高大上的、花里胡哨的新名词,不至于不小心中招。
发行国债还依赖一个政府的信用。比如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积累了210亿英镑的巨额债务。 其中大部分由外国人持有,其中约34亿英镑欠海外主要是美国的债权人,约占年度GDP的三分之一。
从1950年开始,每年要偿还50笔债务, 2006年12月31日,英国最终支付了约8,300万美元(4,550万英镑),从而解除了从美国的最后一笔战争贷款。
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欠下的债务直到一百年以后才还清。2015年3月9日,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偿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的剩余债务。
中国政府的信用绝不可做到这一点,至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政府信用的破坏还没有完全恢复。所谓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剥夺剥夺者”,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有这样的阴影,那就是地产、黄金会被“斗地主”没收的,私有企业是还有可能被“社会主义改造”成国有化的。有些网络喷子不无道理的说,曲阜孔府两千多年都在,共产党来了,就不再是孔家后人的了。是否公有制还在其次,儒家就主张天下为公,你不能把“公有”变成“国有”,事实上是某几个人所有。说拿走就拿走,有地产证也不承认。既然地产证不能证明地产的所有权,拿在手里国债也可能一样,是一张废纸。
美国之所以能够大胆的发行国债借钱,还有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美元本身是国际硬通货。美国国债的25%由外国政府持有,其中百分之四十由日本和中国的央行持有。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发行的国债也只能在国内消化,没有哪个外国政府会持有大量的中国国债。
三、特别国债
发行多少国债,表示政府财政的账目赤字就增加多少。中国人历来都重储蓄而不喜欢借钱,债务多是很可耻的事情。财政盈余表现出政绩,财政赤字了,那么政府政府有就失面子,必须想办法隐瞒,于是产生了一些很奇怪的规定,比如财政预算的赤字率不超过3.6%,但问题是现在已有的赤字和已经发行的国债本身就有可能超出这个百分比了,那么怎么办呢?这时候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就发挥作用了,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为社么不能发行一种“特别国债”呢?特别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所以赤字没有增加。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第一次是为了救四大国有银行,当时国有银行的坏债率超过20%,不输血的话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塌。四大国有银行的坏债大都是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借款收不回来的,直接发行一些特别国债把这20%的债务给“货币化”了。第二次发行特别债务的目的是为了购买外汇,2007年发行了1.55万亿的特别国债,用于央行“购买外汇储备”,并注资成立了中投公司,于是2008年香港金融危机时中央政府手头有大量的外汇用来抄底,并开启了后来“一带一路”大撒网式的国外基建投资。
2020年的特别国债贴上了“疫情”标签,大概是用与弥补地方政府赤字和拯救企业,似乎不太可能象美国总统川普那样直接给每个人寄支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