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像類,不足與言六書八體之文;不知經緯,不足與論四聲七音之義。經緯者,聲音之脈絡也;聲音者,經緯之機杼也。縱為經,橫為緯;經疏四聲,緯貫七音。知四聲則能明昇降於闔闢之際,知七音則能辨清濁於毫釐之間。欲通音韻必自此始。
莆陽鄭(樵)先生云:天籟之本,自成經緯。皇頡史籀已發此旨。凡儒不得
其傳,故江左之儒,知縱有平上去入之四聲,不知橫有宮商角徴羽半徴半商之七音。經緯不明,所以失立韻之源。於是作七音編而為略。欲使學者盡得其傳,然後能用宣尼之書,以及人面之俗。又作諧聲圖,以明古人製字通七音之妙。作內外十六轉圖,以明胡僧立韻,得經緯之全。嗚呼!其用心大矣!
今世之士,慢不講究,聱牙舛謬,滔滔皆是,此無佗,由不習而忽之過耳。豈知前輩於此一事,最深切致意者焉。或曰:字惟五音而曰七何耶?曰:音非七則不能盡聲中之韻,亦猶琴始五弦,非加文武二弦則不能盡音中之
聲。故曰:琴者,樂之宗也;韻者,聲之本也。文武二弦為變宮變徴,舌齒二音為半徴半商,此其義歟。或又曰:舌齒一音而曰二何耶?曰:五音定於唇齒喉牙舌,惟舌與齒遞有徃來,不可主夫一,故舌中有帶齒聲,齒中而帶舌聲者,古人立來日二母,各具半徴半商,乃能全其秘。若來字,則先舌後齒,謂之舌齒;日字則先齒後舌,謂之齒舌。所以分為二而通五音曰七。(今韻鏡中分章昌張倀在舌齒音兩處之類蓋如此)故曰:七音一呼而聚,四聲不召自來。
學者能由此以揣摩四十三轉之精微,則無窮之聲,無窮之韻,有不可勝用者矣。又何以為難哉!
莆陽鄭(樵)先生云:天籟之本,自成經緯。皇頡史籀已發此旨。凡儒不得
其傳,故江左之儒,知縱有平上去入之四聲,不知橫有宮商角徴羽半徴半商之七音。經緯不明,所以失立韻之源。於是作七音編而為略。欲使學者盡得其傳,然後能用宣尼之書,以及人面之俗。又作諧聲圖,以明古人製字通七音之妙。作內外十六轉圖,以明胡僧立韻,得經緯之全。嗚呼!其用心大矣!
今世之士,慢不講究,聱牙舛謬,滔滔皆是,此無佗,由不習而忽之過耳。豈知前輩於此一事,最深切致意者焉。或曰:字惟五音而曰七何耶?曰:音非七則不能盡聲中之韻,亦猶琴始五弦,非加文武二弦則不能盡音中之
聲。故曰:琴者,樂之宗也;韻者,聲之本也。文武二弦為變宮變徴,舌齒二音為半徴半商,此其義歟。或又曰:舌齒一音而曰二何耶?曰:五音定於唇齒喉牙舌,惟舌與齒遞有徃來,不可主夫一,故舌中有帶齒聲,齒中而帶舌聲者,古人立來日二母,各具半徴半商,乃能全其秘。若來字,則先舌後齒,謂之舌齒;日字則先齒後舌,謂之齒舌。所以分為二而通五音曰七。(今韻鏡中分章昌張倀在舌齒音兩處之類蓋如此)故曰:七音一呼而聚,四聲不召自來。
學者能由此以揣摩四十三轉之精微,則無窮之聲,無窮之韻,有不可勝用者矣。又何以為難哉!
评论
发表评论